女子10米氣步槍選手楊茜為中國代表團奪得首枚金牌。
每屆奧運會上,各國代表團獲得的首枚金牌總是格外引人注目。 回顧過去幾屆奧運會,射擊、游泳、跳水、柔道等多個項目都產(chǎn)生了中國代表團的首枚奧運金牌。 今天的退伍軍人奧運碰撞指南將帶您重溫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。
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,許海峰為中國代表團奪得第一枚金牌。 制圖:崔艷艷
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,中國運動員許海峰以566分的成績獲得男子徒手手槍射擊比賽金牌,在成功為中國代表團奪得首枚金牌的同時,也成為第一位獲得金牌的中國運動員。奧運會金牌。
當《義勇軍進行曲》首次在奧運會上奏響時,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對徐海峰說:“今天是中國體育史上偉大的一天,我很榮幸能成為中國體育史上偉大的一天?!蹦軌蛴H自將這枚金牌授予中國?!?運動員們深感榮幸?!?/p>
徐海峰一槍改寫了中國沒有奧運冠軍的歷史。 他的成功也為中國奧運會翻開了新的一頁。 這枚奧運金牌的意義早已超出了體育的范圍。 贏得象征最高水平的奧運會,不僅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的舊有認知和印象,也以此為中國體育走上復(fù)興之路的契機。
1988年漢城冬奧會上,徐艷梅獲得女子10米跳臺冠軍。 制圖:崔艷艷
1988年漢城奧運會,當時年僅17歲的徐艷梅與美國名將米切爾在女子10米跳臺決賽中相遇。
當雙方比分十分接近時,有“東方紅寶石”之稱的徐艷梅頂住壓力,以近乎完美的動作完成了最后一跳。 為中國代表團奪得奧運會首枚金牌。
巴塞羅那奧運會莊泳奪得女子100米自由泳冠軍。制圖:崔艷艷
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幕式上,一支箭劃過星空,點燃了奧林匹克圣火。 就像這把利劍一樣,中國代表團在1992年奧運會上打破了多個項目零金牌的記錄。
最令人難忘的是,在女子100米自由泳決賽中,中國選手莊勇與當時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湯普森攜手并進,看臺上熱情的美國觀眾發(fā)出震耳欲聾的吶喊聲。 但莊勇最終以54.64秒的成績擊敗對手奪得冠軍,改寫了中國游泳隊在奧運會上零金牌的歷史。 而這枚金牌也是中國代表團在那屆奧運會上獲得的第一枚金牌。
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,孫福明獲得女子柔道72公斤以上級冠軍。制圖:崔艷艷
女子柔道大項也為中國軍團奪得了奧運會上的首枚金牌。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女子壘球78公斤級及以上決賽,中國選手孫福明擊敗了英國、德國、俄羅斯選手,隨后與古巴名將羅德里格斯一起晉級決賽。
比賽開始后,孫福明大膽進攻,迅速取得場上優(yōu)勢。 比賽結(jié)束前,她抓住了對手的破綻,為中國代表團奪得了該項目的首枚金牌。
悉尼奧運會陶露娜奪得女子10米氣手槍冠軍。制圖:崔艷艷
悉尼奧運會上,射擊項目再次發(fā)揮了中國隊“先鋒”的作用。
首次參加奧運會的陶露娜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。 女子10米氣手槍決賽,她以488.2環(huán)登上冠軍領(lǐng)獎臺,也幫助中國代表團奪得悉尼首枚金牌。
雅典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首枚金牌獲得者杜麗制圖:崔艷艷
2000年悉尼奧運會奪冠后,陶璐娜的競技狀態(tài)開始下滑。 雅典奧運會上,作為奧運冠軍的她最終還是跌倒在決賽之外。
不過,中國代表團的首枚金牌依然來自射擊項目。 女子10米氣步槍決賽,中國選手杜麗以502環(huán)的成績獲得冠軍,打破了奧運會紀錄。
2008年北京奧運會,龐偉低調(diào)奪得中國代表團首枚金牌。制圖:崔艷艷
2008年,中國在北京向世界呈現(xiàn)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。 當時,射擊經(jīng)驗相對不足的龐偉一舉奪得男子10米氣手槍冠軍,為中國隊在主場贏得了首枚金牌。
奪得金牌后,他表示:“這次比賽,我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,只是很努力。我沒有想太多我最后會打多少,我只是做了我應(yīng)該做好的事情?!?”
2012年倫敦奧運會,易思玲奪得中國隊首枚金牌。制圖:崔艷艷
倫敦奧運會上,中國射擊隊涌現(xiàn)出不少新隊員。 被視為杜麗接班人的易思玲在女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中以502.9的總成績奪得里約奧運會首枚金牌。
走下賽場的那一刻,易思凌松了口氣,隨即淚流滿面:“我太激動了,終于完成了國家交給我的任務(wù)?!?/p>
2016年里約奧運會,張夢雪奪得中國代表團首枚金牌。制圖:崔艷艷
四年后的里約,易思玲開始了她的頭號種子衛(wèi)冕之旅。 然而易思玲在訓(xùn)練時手槍出現(xiàn)問題,最終錯失了為中國代表團奪得首枚金牌的機會。
當易思玲結(jié)束了不盡如人意的里約之旅時,1991年出生的新人張夢雪在射擊比賽中被稱為黑馬,獲得了女子10米氣手槍的金牌。 這也成為中國代表團在上屆奧運會上的首枚金牌。
中國奧運健兒在東京奧運會上奪得首枚金牌后,隨著賽程的推進,中國代表團的獎牌數(shù)量還將不斷增加。 我們也希望中國運動員能夠在東京比賽中發(fā)揮出風格和水平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(wù),不擁有所有權(quán),不承擔相關(guān)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(quán)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(nèi)容, 請聯(lián)系本站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如若轉(zhuǎn)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ntaorun.com/html/tiyuwenda/1386.html